一个音乐盲如何才能听'懂'严肃音乐?

Jiacai Liu

发布: 2014-05-09   上次更新: 2023-04-01   分类: 热爱生活   标签: music geb

文章目录

初识古典

今天收获太大了,我也终于能享受“严肃”音乐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么样的,以前了解过GEB,都说他怎么怎么好,怎么把巴赫的音乐与艾舍尔的画相对比,我是个音乐盲,平时也就是听听流行歌曲,上哪里去听懂老巴赫的音乐,对音乐的唯一一点记忆是高三时上基本能力课时,一个有激情的音乐老师讲过巴赫如何牛叉,但是当时应付高考,谁去认真理睬这60分的基本能力呀。

现在作为一个程序员,职业习惯让我对任务事情都有刨根问题的兴趣,想弄明白它的本质到底是怎么样的,现在这个疑惑跑到了音乐身上。为什么我就不能“听懂”巴赫音乐中所表达出的意境呢,是我没有乐理知识嘛,为了这个我还下载了宋大叔教音乐,但是没能听下,然后我想了万能的知乎,我上提了一问题一个音乐盲如何才能听懂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的作品?,希望知友们能给我指条明道,让我尽快能够掌握音乐入门方法。

不出所料,在强大的知友帮助下我找了一个视频走进音乐世界,这貌似应该是一个中央民族大学的老师做的一个演讲,真的是太赞了,这位周老师讲的实在是太好了,道出了想我这样的“音乐凡人”为什么听不懂想巴赫的“高雅”音乐的原因,对音乐感兴趣的人推荐去看这个视频,这个视频2个多小时,但绝对能让你物有所值。

很喜欢周老师的开场,视频一开始周老师就从大家都知道的典故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切题,通过这两个人的故事,大家都懂的了知音难求的道理,但是到现在几千年来我们对音乐的欣赏水平还是没变。

通过这个切题我就能知道这个周老师绝对是个博才多学的人,通过看完这个视频也证明了这一点。周老师说音乐艺术的基本材料是音响,而音响有两个基本属性:

  • 没有造型性,这说明音响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
  • 没有语义性,这说明音响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

这也就说明了我们为什么听不懂,因为音乐本身不能直传达作者的思想,不仅仅我们不懂,那么专业搞音乐的人也不懂。看到周老说这些话我真是全身舒畅,原来大家都是不懂装呀。哈哈!

但是音乐作为一门让无数人着迷的艺术,不可能装了几千年吧,肯定还是少了些什么吧。周老师说这里的关键是*联觉*,其实这个大家平时也都知道,就是我们平时看到一种东西联想到另一种东西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能听“懂”音乐。

  • 高音,轻快、活泼
  • 低音,沉重、压抑

这就是音乐中给人最直接的感受

比较有意思的是,周老师还爆料了他们音乐圈一些众所周知的秘密,其实说音乐鉴赏课都是扯淡,评论都是后人加上去的,要不然没法卖呀,大家想想自己买回来一碟音乐光盘,发现里面没有什么讲解,会不会很失望,这就是商业与艺术的差别。写评论主观因素很大,所以这就导致了我们听不懂。周老师以前就干过不少为音乐作品写评论的事,周老师说这里有个秘诀,把评论写的抽象些,比如“倾诉”,具体什么内容都可以,这样最起码不会跑题了吧。周老师确实很可爱有没有。

到这里我就豁然开朗了,以前接受的教育都是错误的,为什么听音乐前*必须*了解作者的经历,创作背景一类的东西呀,都是扯淡,听音乐就是放松的,根本没必要去做那么多的准备,好听就听,不好听就换一个,这也是知友们所说的。

最后周老师把音乐鉴赏上升到国家软实力问题上了,为什么大家买手机都说不要买国产手机,就因为设计不好呗,为什么不好,这里的根本原因是,*感性意识*差,我们从小的教育都是带有功利性的,去春游回来必须写日记,导致玩也玩的不痛快,想我听巴赫的音乐非要生搬硬套到艾舍尔的画上,也是教育体制的受害者。长此以往下去,导致我们失去了对事物感性的认识,其实这点和现在所倡导的“用户体验”很相似,我们在设计一个产品是功能再强大,但是界面丑陋无比,我相信也是没人会用的,这也给我提了个醒,技术要与市场结合,需要深入掌握用户的心理,怎么设计让用户用着舒服,怎么才能提供用户更好的体验,这都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中国人一直认为*实用*的价值大于*感性*的认识,这也就导致了我们的厕所为什么这么脏,能用就行呗!

说了不少了,因为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在周老师的视频和知友们的解答下终于让我又有了新的认识,感觉真的是太好了。

PS:百度后发现这位周老师竟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副校长,网上的好评也是不断。 最后附上周老师演讲的ppt与为我们准备的音乐资源(按类别分好)

周海宏功能音乐10CD MP3

周海宏功能音乐10CD MP3

更新认识,2014.5.19

我的这个问题在知乎V2EX上发起的问题讨论十分热烈,主要是围绕这对音乐的态度,其中 Han Edwar 从专业角度出发,强调必须去弄懂一首曲子中所传递的意思,关于这个问题我想的是我想试着去听听古典音乐吧,老是空说也没什么用,还需要用实践来证明一下。

更新认识,2015.4.19

将近一年后再来看看这个问题,貌似和当初差不多少,现在偶尔也会在网上找一些古典音乐听听,但还是没能听出感觉,看来我的路还很长。这个问题在知乎上有了875个关注了,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都还蛮感兴趣的。其中有个匿名的回复,从GEB这本书阐述的中心思想入手,倒是给了我不少的启发。怕以后找不到了,在这里留个存根:

音乐我不熟,GEB那本书我很喜欢,这里给题主提供另一个看问题的角度。

首先,GEB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它探讨的是“什么是自我”。

自我这个概念,是人与眼下世间万物的区别(因为我们还没发现外星智慧、也没发现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有自我意识)。 那么,如果机器,或者严格的说,程序,有了自我意识,这程序,该叫什么?它是不是人?同时,我们怎样才能判断某程序有了自我意识?

第一个问题,目前大家有比较一致的答案,倾向于叫它“人工智能”(没错,AI就是从这儿来的!)。 但是对第二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以图灵为首的计算机科学家倾向于从行为上判断。从著名的“中文小屋”(图灵测试的出处)到今天的谷歌翻译、机器学习,都可以归于这个学派。

侯士达(GEB的作者)不这么看。他坚持认为,有self-consciousness的程序才叫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几乎要席卷世界的今天,他成了少数派;但是在出版GEB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正是学界反思五十年代提出的“人工智能”概念的时期。所以他的这种观点在当时并不像今天听来这么离经叛道,反而还有点追本溯源的意思。 关键是,他文笔好啊。这本书一出,立刻引爆了流行,荣获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人民一起竖大拇指:原来搞CS的人也可以萌萌的!

扯远了。 侯士达虽然认为自我很重要,是判断人工智能的标准。但是你怎么描述自我呢? 我当然可以指着鼻子说:“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但是机器人也可以指着自己的鼻子/显示器这么说。 你怎么证明,机器人指着自己的鼻子,跟你指着自己的鼻子,两件事当中有某些决定性的区别呢?

GEB整本书就试图干这件事。 侯士达到处搜集、自己创作了大量的例子,想要展示给读者,自我是什么,自我意识是怎么回事,什么样的行为中体现了自我意识。 比方说,一台唱机(就是放唱片的机器,现在很少见到了)X,播放了一张叫“我不能在唱机X上播放”的唱片后,就爆炸了。 他不断展示,是因为他意识到“自我”或许不是一个可以证明的东西。但是他知道这东西存在,你也可以感受到这东西的存在。就好比禅宗里常说的“不要把我的手指当成月亮”。(是的,侯士达也很喜欢禅宗公案)

接下来,自我跟巴赫的音乐有什么关系? 如上所述,侯士达的这本书最后成了一本自指案例大全(身为程序员的你,是不是看到此时产生了巨大的熟悉感?)。 自指不仅包括递归,也包括元小说(metafiction,也可以叫超小说,后设小说等等),字谜等等众多形态。

侯士达认为最了不起的自指的例子,就是标题里这三个人的创作: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证明; 艾舍尔的石板画; 巴赫的赋格、卡农等作品。

在他看来(我懂的少,当然赞成他的看法了),这三者是自指这一概念在三个不同领域的最高成就,是他这本书想要表达的主题的完美再现。 所以,你也可以认为这本书就是针对“自我”这个主题的不断重复、变形、强化。

身为程序员,想必你已经了解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证明的思路。 艾舍尔画中的自指,只要视力正常的人也可以一眼看出。 所以对你来说,可能理解的唯一障碍就是“巴赫的音乐到底是怎么回事?”

简而言之,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下图的音乐版:

http://img04.taobaocdn.com/imgextra/i4/581166664/TB2J1Y2cpXXXXc_XXXXXXXXXXXX_!!581166664.jpg
荷兰画家埃舍尔的视觉迷宫

接下来,回到原问题的子问题,如何欣赏巴赫的作品? 不知道你听没听过《赋格的艺术》和《音乐的奉献》,如果还没听,不妨一试: The Art of Fugue / Musical Offering专辑,地址:http://www.xiami.com/album/488768

简单(且不准确的)来说,卡农就是只有一段旋律,复制后通过时序排列形成“和谐组合”。

  • 难度比简单的和声创作要大。因为假设与音符a和谐的音符有c、e、A,那么创作和声时a下方对应的音符就有3个选择,a后面的音符也可以任意选择;而创作卡农时假设下方的旋律序列比上方晚一拍,那么a后面的音符就只有3个选择(因为要与a和谐),且该选择要与下一个音符和谐,而同时要避免横向序列不能听……

赋格就是允许把第一段旋律X做变形后得到Y,X与Y通过时序排列形成“和谐组合”。

巴赫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掌握了这些规则、在规则下创作出了“好听”的音乐,而且还可以玩花活儿:[果壳搬运] 巴赫螃蟹卡农视觉图解,地址:http://www.iqiyi.com/w_19rr9svtnh.html

有了类似视频的帮助,巴赫的作品就不只是一段莫名其妙的声音,而具备了与哥德尔、艾舍尔的视觉可比性。 这种结构/形式的完美性体现出的乐趣,我相信是擅长编程的人都可以轻易体会到的。

最后,回到你的原问题:如何听懂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的音乐? 如果要“懂”,前面陈壮壮说的懂乐器、这里说的玩结构、还有晓渔赞成的情感体验和反对的历史背景了解,你最好都要涉及;但如果只想“欣赏”,那我觉得怎样能让你觉得“有所得”,你就怎样来。 即使是知乎上炮轰的“装备党”(水电和火电哪个更适合听古典?)、豆瓣上讽刺的“看谱党”(只通过看乐谱欣赏古典乐)、爱乐群体中的“版本党”(热衷于比较不同演奏家、不同年代录制的古典乐唱片版本间的优劣),也都从古典乐中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乐趣。

所以,这最后的问题,需要问题主你:你想从古典乐中获得什么?

评论

欢迎读者通过邮件与我交流,也可以在 MastodonTwitter 上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