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firefox与chrome一样快

发布: 2014-11-08   上次更新: 2025-01-17   分类: 效率工具   标签: mozilla

文章目录

在如今这个Web时代,浏览器可以说是仅次于操作系统的软件了,各种应用都可以放到云端、移动端随时随地的使用,HTML5标准的最终版正式发布, 再次为使用Web技术开发跨平台应用奠定了基石。

HTML5现在是有统一标准了,但用户使用的浏览器可是五花八门了,身为程序员,IE可以忽略,一般linux下就是chrome与firefox,chrome快是快,就是太吃内存,所以在一些”老机器“上不敢用,下面就剩下firefox了,其实我自从看了《Code Rush》这个记录片以后,十分崇拜上个世纪有那么一群极客聚在一起,开发了很多促进了互联网发展的技术,以前我也写的文章《Mozilla前世今生》说过,这里就不在多说了。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firefox确实比chrome慢,有时候感觉chrome只需要一眨眼就能打开的网页,而firefox却要等上那么3、4秒,我真是无法忍受了。趁着这几天开发gooreplacer这个插件,又深入了解了下firefox一些工作机制,发现我们可以在不升级内存的情况下加速firefox打开网页的时间,我自己亲自实验了下,速度确实提了不少,现与大家分享之。

firefox的配置我们一般可以在”工具 -> 选项“菜单中找到,但是还有一些配置项并不在这里,在firefox中地址栏输入about:config,回车,进入时应该会有个警告,忽略之,之后就应该能看到很多如下的配置项了。

 about-config截图

这些配置项定义了很多浏览器的的默认参数,但不是全部,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添加。使用上方的搜索输入框我们能够很容易地找到感兴趣的配置项。这里的配置项类型分三种:integer、boolean、string。这些配置项保存在本地一个叫prefs.js的文件中,prefs.js根据操作系统不同位置不同:

# Linxu
~/.mozilla/firefox/<profile ID>.default/
# WinXP
C:\Documents and Settings\<username>\Application Data\Mozilla\Firefox\Profiles\<profile ID>.default\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我们最好不要直接修改这个文件,如果非修改不可,最好事先备份一份。 如果你想找到你机器上prefs.js文件在哪里,使用操作系统自带的搜索功能就好了。linux上可以使用这个命令:

1
find ~/.mozilla/firefox | grep prefs.js

下面重点说一些能够改善用户体验的配置项。 事先说明一下,我这里只介绍了很小一部分配置项,更多的配置项以及每个配置项的含义大家可以在mozillazine中找到。

渲染(render)相关

减少渲染延迟

创建一个整型配置项nglayout.initialpaint.delay,这个配置定义了firefox在下载完HTML、CSS等资源后,到真正开始渲染的时间间隔,如果不设置,默认为250毫秒。如果设置为0,就能在使浏览器立即渲染了。

后面有细心的读者疑问为什么要有这个延迟,去看官方解释就很清楚了:

Since the start of a web page normally doesn’t have much useful information to display, Mozilla applications will wait a short interval before first rendering a page.

减少reflow次数

当firefox加载一个网页时,它会在加载过程中,根据加载的数据,不间断的对页面进行reflow。创建一个整型配置项content.notify.interval,它能够控制两次reflow的间隔,它的单位是微秒,如果不设置,默认为120000(即0.12秒)。如果reflow次数过多,就会使得浏览器反应迟钝了,所以我们应该把这个值设的大些,500000(即0.5秒)或1000000(即1秒)都可以。 需要注意一点的是,如果要是content.notify.interval这个配置项生效,需要先创建一个布尔型的配置项content.notify.ontimer,并且设为true。 其次可以通过设置一个整型配置项content.notify.backoffcount控制reflow执行的最大次数,我这里设为5。

控制”不响应“时间

在渲染一个网页时,firefox会间歇性地加速渲染过程,mozilla称之为tokenizing。但是这个加速是有代价的,在tokenizing过程中,浏览器不能响应用户的输入,tokenizing的时间长度是由一个整型配置项content.max.tokenizing.time控制的。一般来说,把这个配置项的值设为content.notify.interval值或者它的倍数。如果content.max.tokenizing.time的值小于content.notify.interval的值,浏览器就会因为过多响应用户输入而导致整个加载过程变慢。 需要注意一点的是,如果要是content.max.tokenizing.time这个配置项生效,需要先创建两个个布尔型的配置项content.notify.ontimercontent.interrupt.parsing,并且都设为true。

控制”高响应“时间

在渲染一个页面时,用户如果进行了某些操作(比如向下滚动)时,firefox会预留更多的时间来响应用户的输入,这里的时间间隔是由一个整型配置项content.switch.threshold设置的。它的值一般是content.notify.interval的三倍,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值调小些,这时firefox虽然对用户的响应不会那么及时,但是会明显加速页面的渲染过程。 如果你倾向于在网页加载完成后在进行操作(比如向下滚动),可以把content.max.tokenizing.time值设的大些,content.switch.threshold值设的小些;

网络(network)相关

与网络相关的参数一样要慎重设置,否则你的CPU会飙升到90%以上。。。

pipelining

network.http.pipeliningnetwork.http.proxy.pipelining设置为true network.http.pipelining.maxrequests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我电脑上是默认值32.

dns

network.dns.disableIPv6设为true,因为现在的网站都是ipv4,没听过那个网站是v6的。 network.dnsCacheEntries,这个设置firefox最多保存dns的数目,可根据个人情况设置,我电脑上chrome大约缓存了1500多个,这是chrome快的原因之一。 network.dnsCacheExpiration,dns的有限期限,单位为秒,可根据个人情况设置。

其他

与网络相关的配置项还有很多都是以network.http.,大家可自行修改之。

内存(memory)相关

增大缓存空间

这里说的缓存空间可以用来缓存网页中的图片等资源,整型配置项browser.cache.memory.capacity设置了缓存的最大值,单位为KB,大家根据自己需求修改即可。 整型配置项browser.cache.memory.max_entry_size设置了最大缓存资源数。

需要注意的是,要是上面两个配置项生效,需要把布尔型配置项browser.cache.memory.enable设置为true。

查看当前firefox使用缓存的情况,可以在地址栏输入about:cache?device=memory 查看。

减少历史记录

firefox会把我们已经访问过得网页缓存起来,这样是加速我们下次打开的速度,但是默认的参数有些粗暴了,可以适当修改,毕竟这些东西都是占用内存的。主要有下面三个(如果某个配置项不存在,就用的是默认值):

即时编译(JIT)

这里的JIT主要指的是JavaScript,我首次接触JIT还是在Java上,新版Android不也是通过JIT来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嘛。 firefox的JIT是通过TraceMonkey这个JavaScript引擎实现的,这里主要有两个布尔型配置项:

总结

我发现firefox比chrome慢的原因是,很多配置项firefox设置的比较保守,这么做无非是照顾一些“老机器”了,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了用户;chrome的默认配置就比较简单暴力了,光是separate-process-per-tab这个就把大家电脑的内存占用了大半。Firefox的E10 project也称Electrolysis其实也对这项技术提供了支持,但是只在nightly版本上可用,因为这个技术会导致很多插件无法使用,所有没有集成到正式版上,firefox更看重软件的兼容性。 其实chrome自2008年9月发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超过了firefox的市场份额,究其原因就是顺应了大家对“用户体验”的追求,硬件升级现在很简单,买个内存条也很便宜;而从上个世纪走过来的firefox,相比之下显得保守了,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早期大家的电脑配置都不高。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Firefox Release Notes了解Firefox的版本更新信息。

Happy Hacking!

参考

评论

欢迎读者通过邮件与我交流,也可以在 MastodonTwitter 上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