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语言中的变量作用域与闭包

发布: 2016-05-28   上次更新: 2024-09-20   分类: 编程语言   标签: Python JavaScript

文章目录

如果你写过 javascript,应该听说过变量提升(hoisting),如果你自诩“Life is short, I use Python”,那么多多少少会用过globalnonlocal这两个关键字。无论新手还是老手,遇到这些时都会觉得很别扭,稍不留神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 bug,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是一个问题:变量作用域的问题。

其次,随着函数式编程的日趋火热,闭包逐渐成为了 buzzword,但我相信没几个人(希望你是那少数人)能够准确概括出闭包的精髓,而其实闭包这一概念也是解决变量作用域问题。

这篇文章首先介绍作用域相关的知识,主要是比较 dynamic scope 与 static(或lexical) scope 语言的优劣势;然后分析 Python 中为什么需要globalnonlocal,Javascript 为什么有变量提升,我这里不仅仅是介绍what,更重要的是why,要知道这两门语言的设计者都是深耕CS领域多年的老手,不会轻易犯错的,肯定有“不为人知”的一面,但遗憾的是网上大部分文章就是解释what,很少有涉及到why的,希望我这篇文章能够填充这一空缺;最后介绍闭包这一重要概念。

作用域

简单来说,作用域限定了程序中变量的查找范围。

在编程语言中有子过程(subroutine,也称为函数、过程)之前,所有的变量都在一个称为“global”的环境中,现在来看这当然是非常不合理,所以在之后有子过程的大部分静态语言(变量的类型不可变)里面,不同的 block(像if、while、for、函数等),具有不同的环境。例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f(1 == 1) {
        int i = 1;
    } else {
        int i = 2;
    }
    printf("i = %d\n", i);  // error: use of undeclared identifier 'i'
    return 0;
}

上面代码片段是一简单的 C 语言程序,在执行 if 代码块时,会新创建一个环境(称为E1,其外围环境为全局环境E0。见下图),然后在 E1 中定义变量i,在 if 代码块结束后,E1 这个环境就会被删除,这时 main 函数后面的程序就无法访问 if 代码块的变量了。

 if 代码块示意图

上面这一做法符合我们的直观印象,也是比较合理的设计。但是在一些动态语言(变量的类型可以任意改变)中,并没有变量声明与使用的区别,而是在第一次使用时去声明这个变量,像下面这个 Python 示例:

1
2
3
4
5
6
if 1 == 1:
    i = 1
else:
    i = 2

print i  # 输出 1

在 Python 中,执行 if 代码块时不会去创建新的环境,而是在 if 代码块所处的环境中去执行。

根据我目前所了解到的:

dynamic scope vs. static scope

首先声明一点,这里的dynamic与static是指的变量的作用域,不是指变量的类型,与动态语言与静态语言要区分开。

在上面我们了解到,所有的高级语言都具有函数作用域。我们一般是这样使用函数的,先声明再使用,也就是说函数的声明与使用是分开的,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函数作用域的外围环境是声明时的还是运行时的呢?不同的外围环境对应不同的语言:

看下面这个 Python 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 foo.py
    s = "foo"
    def foo():
        print s

    # bar.py
    from foo import foo
    s = "bar"
    foo()   # 输出 foo

上面的示例包括两个文件:foo.pybar.py,在bar.py中调用foo.pyfoo函数,因为 Python 属于 static scope 的语言,所以这时的环境是这样的:

 在 bar 中调用 foo 函数时的环境示意图
在调用 foo 时,会创建一新环境E1,E1 虽然是在 bar 的全局环境中创建的,但是其外围指向的是 foo 的全局环境。在执行 foo 函数时,变量的查找顺序是这样的: 1. 首先在 E1 中找到,找不到就会去其外围环境中去查找;找到则直接返回 2. 在E1外围环境中查找,如果找到直接返回,如果找不到则再在外围环境的外围环境中继续查找,止到外围环境为空(foo、bar 模块的全局环境的外围指向均为空) 3. 去语言内置的变量中去查找,找到则直接返回;找不到就会报错。

static scope 是比较符合正常思维的,也是比较正确的实现方式,否则我们在使用第三份类库时,很容易就会发生变量冲突或覆盖的情况。采用 dynamic scope 的语言都是比较古老的,现在还比较常见的是 Shell,想想大家在写 Shell 时是多痛苦就知道 dynamic scope 是多么反人类了。

JavaScript 中的变量作用域

就像前面说的,Javascript 具有 function level 的 static scope,但是这里有一个常见的问题,具体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ar lis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list");

for (var i = 1; i <= 5; i++) {
    var item = document.createElement("li");
    item.appendChild(document.createTextNode("Item " + i));

    item.onclick = function(ev) {
        alert("Item " + i + " is clicked.");
    };
    list.appendChild(item);
}

你也许会想当然的认为依次单击时每个Item会依次显示1,2,3…,但其实这里无论你单击那个Item,都只会显示6,你可以去 JSFiddle 测试下。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每个item click 所对应的回调函数的声明与执行是分开的,而且 Javascript 中只有 function level 的作用域,所以在单击Item时的环境是这样的:

 使用 var 定义 i 时,单击 Item 时的环境模型示意图
在 for 代码块执行完后,`i` 的值为6,又因为Javascript 中只有 function level 的作用域,所以这里的 `i` 被定义在了 E0 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ES6 引入了let,使用let定义的变量具有 block level 的作用域,所以如果把上面的代码片段中的var换成let,环境会变成下面的形式:

 使用 let 定义 i 时,单击 Item 时的环境模型示意图
相信大家通过上面的图示,可以解决心中的疑惑了。最后,给出一个思考,下面的代码片段输出什么值: ```js var a = "before"; function foo(){ console.log(a); } function bar(fun){ var a = "after"; fun(); } bar(foo); // 输出 ? ```

hoisting

先看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1
2
3
4
5
6
7
8
var foo = 1;
function bar() {
    if (!foo) {
        var foo = 10;
    }
    alert(foo);
}
bar();

你也许知道,这里弹出的值是10,而不是1,因为javascript会把所有的变量提前(hositing),也就是说,上面的代码等价于:

1
2
3
4
5
6
7
8
9
var foo = 1;
function bar() {
    var foo;
    if (!foo) {
        foo = 10;
    }
    alert(foo);
}
bar();

上面这个例子就简单演示了什么是变量提升,下面重点讲述为什么要这么设计?首先看下面一段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function is_even(n) {
  if (n == 0) {
    return true;
  } else {
    return is_odd(n - 1);      
  }

}

is_even(2); // true

function is_odd(n) {
  if (n == 0) {
    return false;
  } else {
    return is_even(n - 1);      
  }
}

按照常规思维,在运行is_even(2); 时,会去调用还没定义的is_odd函数,所以应该会报错,但是由于 Javascript 里面有 hositing,所以是可以运行,但是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 这要追溯到 Javascript 语言设计者的初衷了,Brendan Eich 在创造这门世界级语言时,一开始打算用 Scheme 的思想来实现,而且当时 Brendan 也是在看 SICP 这本书,SICP 4.1.6 在介绍内部定义时,给出了解决变量同一时刻定义的一种解决方式:将所有的变量名提前。这样同一环境中的其他地方就能够使用所有的定义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只是将变量名提前,赋值的动作不变,显然,Javascript 采用了这一思想(这其实是forward_declaration 技术的一种实现手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SICP 书中的示例代码
(lambda <vars>
  (define u <e1>)
  (define v <e2>)
  <e3>)
;; 转为下面的形式
(lambda <vars>
  (let ((u '*unassigned*)
        (v '*unassigned*))
    (set! u <e1>)
    (set! v <e2>)
    <e3>))  

这个问题有人在 Twitter 问过 Brendan 这个问题,Brendan是这么回答的:

Function declaration hoisting is for mutual recursion & generally to avoid painful bottom-up ML-like order

对 Javascript 历史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Brendan 本人的自述:

Python 中的变量作用域

准确来说,Python 里面有四种作用域:function, module, globalclass 作用域。由于 Python 不区分变量的声明,所以在第一次初始化变量时(必须为赋值操作)将变量加入当前环境中。如果在没对变量进行初始化的情况下使用该变量就会报运行时异常,但如果仅仅是访问(并不赋值)的情况下,查找变量的顺序会按照 LEGB 规则 (Local, Enclosing, Global, Built-in)。

1
2
3
4
5
6
s = "hello"
def foo():
    s += "world"
    return s

foo()  # UnboundLocalError: local variable 's' referenced before assignment    

由于在函数 foo 中在没有对 s 初始化的情况下使用了该值,所以这里会报异常,解决的办法就是使用 global 关键字:

s = "hello"
def foo():
    global s
    s += " world"
    return s

foo()  # return "hello world"

但由于 global 关键字只能限定在global作用域内查找变量,在有嵌套定义的时候就有问题了,比如:

1
2
3
4
5
6
7
8
9
def foo():
    s = "hello"
    def bar():
        global s     # NameError: global name 's' is not defined
        s += " world"
        return s
    return bar

foo()()    

Python 3 中引入了 nonlocal 关键字来解决这个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def foo():
    s = "hello"
    def bar():
        nonlocal s
        s += " world"
        return s
    return bar

foo()()   # return "hello world"

在 Python 2 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入一可变容器解决(其实就是绕过直接修改 s 的值)

1
2
3
4
5
6
7
8
def foo():
    s = ["hello"]
    def bar():
        s[0] += " world"
        return s[0]
    return bar

foo()()   # return "hello world"

类级别作用域

还是先看代码:

1
2
3
4
5
6
7
class Foo(object):
    username = "Foo"
    def say_hello(self):
        print "Hello %s" % username

foo = Foo()
foo.say_hello()  # NameError: global name 'username' is not defined                

username是定义在Foo类级别的,内部的say_hello方法在查找自由变量username的作用域会按照上面说的LEGB 规则 (Local, Enclosing, Global, Built-in),并不会去查找类级别作用域的变量,所以这里会报错。修改的方法也很简单:

1
2
def say_hello(self):
    print "Hello %s" % Foo.username

可以看到,Python 在试图省略掉变量声明的同时,反而造成了更复杂的情况,相关讨论在 Python mail-list 里面讨论也很火热,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闭包

还是先看一个例子:

1
2
3
4
5
6
7
function add(x) {
  return function(y) {
    return x + y;
  }
}
var add3 = add(3);
alert(add3(4));  // return 7

这里的add3就是一闭包对象,它包括两部分,一个函数与声明函数时的环境。这就是闭包的核心,没有任何神奇的地方,闭包就是解决自由变量作用域的问题。

参考

评论

欢迎读者通过邮件与我交流,也可以在 MastodonTwitter 上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