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ClojureScript 开发浏览器插件的过程与收获

发布: 2017-11-22   上次更新: 2024-12-07   分类: 编程语言   标签: Clojure

文章目录

随着 Firefox 57 的到来,之前维护的一个浏览器插件 gooreplacer 必须升级到 WebExtensions 才能继续使用,看了下之前写的 JS 代码,毫无修改的冲动,怕改了这个地方,那个地方突然就 broken 了。因此,这次选择了 cljs,整体下来流程很顺利,除了迁移之前的功能,又加了更多功能,希望能成为最简单易用的重定向插件 :-)

闲话少说,下面的内容依次会介绍 cljs 的工作机制、开发环境,如何让 cljs 适配浏览器插件规范,以及重写 gooreplacer 时的一些经验。 本文的读者需要对 Clojure 语言、浏览器插件开发一般流程有基本了解,并且完成 ClojureScript 的 Quick Start。对于 Clojure,我目前在 sf 上有一套视频课程,供参考。

为了方便大家使用 cljs 开发插件,我整理了一份模板,供大家参考。gooreplacer 完整代码在这里,技术栈为 cljs + reagent + antd。我的另一个项目 History Master 在最近也用 cljs 重写了,技术栈相比 gooreplacer 增加了 re-frame

ClojureScript 工作机制

ClojureScript 是使用 Clojure 编写,最终编译生成 JS 代码的一个编译器,在编译过程中使用 Google Closure Compiler 来优化 JS 代码、解决模块化引用的问题。整体工作流程如下:

cljs 编译流程

Cljs 还提供 与原生 JS 的交互集成第三方类库的支持,所以,只要能用 JS 的地方,都能用 cljs。

Closure compiler

这里需要着重介绍一下 Google 的这个项目,可以在不运行代码的前提下分析代码逻辑,去掉没有使用到的代码,这对于 cljs 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中不可能使用到 cljs 中所有的函数,如果不进行代码“减肥”,最终编译出来 JS 文件就会超大,根本没法在浏览器中使用。 奇怪的是功能这么强大的项目却鲜为人知,不得不说 Google 在“推销”这方面还需要向 Facebook 学习。有一个在线地址,供大家体验 Closure 的强大:

1
2
3
4
function hello(name) {
  alert('Hello, ' + name);
}
hello('New user');

在优化策略为 advanced 时最终生成:

1
alert("Hello, New user");

开发环境准备

开发 cljs 的环境首选 lein + figwheel,figwheel 相比 lein-cljsbuild 提供了热加载的功能,这一点对于开发 UI 很重要!

对于一般的 cljs 应用,基本都是用一个 script 标签去引用编译后的 js 文件,然后这个 js 文件再去加载其他依赖。比如:

1
2
3
4
5
<html>
    <body>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js/main.js"></script>
    </body>
</html>

js/main.js 是 project.clj 里面指定的输出文件,它会去加载其他所需文件,其内容大致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var CLOSURE_UNCOMPILED_DEFINES = {};
var CLOSURE_NO_DEPS = true;
if(typeof goog == "undefined") document.write('<script src="js/out/goog/base.js"></script>');
document.write('<script src="js/out/goog/deps.js"></script>');
document.write('<script src="js/out/cljs_deps.js"></script>');
document.write('<script>if (typeof goog == "undefined") console.warn("ClojureScript could not load :main, did you forget to specify :asset-path?");</script>');
document.write('<script>goog.require("process.env");</script>');

document.write("<script>if (typeof goog != \"undefined\") { goog.require(\"figwheel.connect.build_dev\"); }</script>");
document.write('<script>goog.require("hello_world.core");</script>');

消除 inline

background script

对于一般的 Web 项目,只引用这一个 js 文件就够了,但是对于浏览器插件来说,有一些问题,浏览器插件出于安全因素考虑,是不让执行 incline script,会报如下错误

inline script error
inline script error

为了去掉这些错误,手动加载 js/main.js 里面动态引入的文件,require 所需命名空间即可,修改后的 html 如下:

1
2
3
4
5
6
7
<html>
    <body>
        <script src="js/out/goog/base.js"></script>
        <script src="js/out/cljs_deps.js"></script>
        <script src="js/init.js"></script>
    </body>
</html>

其中 init.js 内容为:

1
2
3
4
// figwheel 用于热加载,这里的 build_dev 其实是 build_{build_id},默认是 dev
goog.require("figwheel.connect.build_dev");
// 加载为 main 的命名空间
goog.require("hello_world.core");

这样就可以正常在浏览器插件环境中运行了。可以在 DevTools 中观察到所有引用的 js 文件

动态加载的 JS 文件
动态加载的 JS 文件

在左下角可以看到,总共有 92 个文件。

option/popup

上述方案对于没有 UI 的 background script 时合适的,但是对于 option 与 popup 页面来说,需要做一点小修改:

<!DOCTYPE html>
<html>
    <meta charset="utf-8">
    <script src="js/out/goog/base.js"></script>
    <script src="js/out/cljs_deps.js"></script>
    <title>CLJS demo</title>
  </head>
  <body>
    <div id="app"></div>
    <script src="init.js"></script>
  </body>
</html>

由于我们采用 React 开发,所以一般需要在 html 页面中放一个 id 为 app 的 div,之后的逻辑都围绕这个 div 进行,所以只需要把 init.js 放在这个 div 之后就可以了。

content script

最后比较复杂的是 content script,他与上述两类脚本不一样,没法指定 js 脚本加载顺序,可以想到的一种方式是:

"content_scripts": [{
  "matches": ["http://*/*", "https://*/*"],
  "run_at": "document_end",
  "js": ["content/js/out/goog/base.js", "content/js/out/cljs_deps.js", "content/init.js"]
}]

这里的 content 的目录与 manifest.json 在同一级目录。采用这种方式会报如下的错误

content script 报错
content script 报错

根据错误提示,可以看出是 base.js 再去动态引用其他 js 文件时,是以访问网站为相对路径开始的,因此也就找不到正确的 JS 文件了。

解决方法是设置 cljsbuild 的 optimizations:whitespace,把所有文件打包到一个文件,然后引用这一个就可以了,这个方法不是很完美,采用 whitespace 一方面使编译时间更长,在我机器上需要12s;另一方面是无法使用 figwheel,会报 A Figwheel build must have :compiler > :optimizations default to nil or set to :none 的错误,因此也就无法使用代码热加载的功能。

gooreplacer 里面只使用了 background page 与 option page,所以这个问题也就避免了。

区分 dev 与 release 模式

这里的 dev 是指正常的开发流程,release 是指开发完成,准备打包上传到应用商店的过程。

在 dev 过程中,推荐设置 cljsbuild 的 optimizations 为 none,以便得到最快的编译速度; 在 release 过程中,可以将其设置为 advanced,来压缩、优化 js 文件,以便最终的体积最小。

为了在两种模式中复用使用的图片、css 等资源,可采用了软链的来实现,resources 目录结构如下:

.
├── css
│   └── option.css
├── dev
│   ├── background
│   │   ├── index.html
│   │   └── init.js
│   ├── content
│   ├── manifest.json -> ../manifest.json
│   └── option
│       ├── css -> ../../css/
│       ├── images -> ../../images/
│       ├── index.html
│       └── init.js
├── images
│   ├── cljs.png
│   ├── cljs_16.png
│   ├── cljs_32.png
│   └── cljs_48.png
├── manifest.json
└── release
    ├── background
    │   ├── index.html
    │   └── js
    │       └── main.js
    ├── content
    │   └── js
    │       └── main.js
    ├── manifest.json -> ../manifest.json
    └── option
        ├── css -> ../../css/
        ├── images -> ../../images/
        ├── index.html
        └── js
            └── main.js

其次,为了方便开启多个 figwheel 实例来分别编译 background、option 里面的 js,定义了多个 lein 的 profiles,来指定不同环境下的配置,具体可参考 模板的 project.clj 文件。

externs

在 optimizations 为 advanced 时,cljs 会充分借用 Google Closure Compiler 来压缩、混淆代码,会把变量名重命名为 a b c 之类的简写,为了不使 chrome/firefox 插件 API 里面的函数混淆,需要加载它们对应的 externs 文件,一般只需要这两个 chrome_extensions.jschrome.js,如果项目中用到了其他的库,extern 文件的生成方式可以参考Externs For Common Libraries

测试环境

cljs 自带的 test 功能比较搓,比较好用的是 doo,为了使用它,需要先提前安装 phantom 来提供 headless 环境,写好测试就可以执行了:

lein doo phantom {build-id} {watch-mode}

非常棒的一点是它也能支持热加载,所以在开发过程中我一直开着它。

re-agent

re-agent 是对 React 的一个封装,使之符合 cljs 开发习惯。毫无夸张的说,对于非专业前端程序员来说,要想使用 React,cljs 比 jsx 是个更好的选择,Hiccup-like 的语法比 jsx 更紧凑,不用再去理睬 webpackbabel 等等层出不穷的 js 工具,更重要的一点是 immutable 在 cljs 中无处不在,re-agent 里面有自己维护状态的机制 atom,不在需要严格区分 React 里面的 props 与 state。

了解 re-agent 的最好方式就是从它官网给出的示例开始,然后阅读 re-frame wiki 里面的 Creating Reagent Components,了解三种不同的 form 的区别,98% gooreplacer 都在使用 form-2。如果对原理感兴趣,建议也把其他 wiki 看完。

re-agent 还有一点比较实用,提供了对 React 原生组件的转化函数:adapt-react-class,使用非常简单:

(def Button (reagent/adapt-react-class (.-Button js/ReactBootstrap)))

[:div
  [:h2 "A sample title"]
  [Button "with a button"]]

此外对于原生的 JS 库比如 echarts,也可以采用 form3 的方式使用。可以看看 History Master 是如何使用的,这里有一些有价值的讨论供参考。

说到 re-agent,就不能不提到 om.next,这两个在 cljs 社区里面应该是最有名的 React wrapper,om.next 理念与使用难度均远高于 re-agent,初学者一般不推荐直接用 om.next。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这两者之间的比较:

cljs 里面加载宏的机制有别于 Clojure,一般需要单独把宏定义在一个文件里面,然后在 cljs 里面用(:require-macros [my.macros :as my]) 这样的方式去引用,而且宏定义的文件名后缀必须是 clj 或 cljc,不能是 cljs,这一点坑了我好久。。。

由于宏编译与 cljs 编程在不同的时期,所以如果宏写错了,就需要把 repl 杀掉重启来把新的宏 feed 给 cljs,这点也比较痛苦,因为 repl 的启动速度实在是有些慢。这一点在 Clojure 里面虽然也存在,但是 Clojure 里面一般 repl 开了就不关了,直到电脑重启。

我机器上启动的 repl 列表
我机器上启动的 repl 列表

JS interop

与 Clojure 类似, cljs 提供了很便利的方式与 JS 交互,但是社区内有一点误用,就是访问、设置一个 JS 对象的属性,网上很多地方推荐使用 aset aget,但是这是一个误用,这两个方法中的 a 表示的是 array,只是用来访问数组的,由于这个误用非常广泛,cljs 官网还专为其发了一篇博客。正确的方式是用 goog.object 或者 cljs-oops。示例代码:

;;instead of aget
(require 'goog.object)
(def obj #js {:foo #js {:bar 2}})

(goog.object/get obj "foo")
;;=> #js {:bar 2}

(goog.object/getValueByKeys obj "foo" "bar")
;;=> 2

;;instead of aset
(def obj #js {:foo 1})

(goog.object/set obj "foo" "bar")
obj
;;=> #js {:foo "bar"}

其实我们需要的大部分 dom 操作都可以在 Google closure library 找到,而且其代码质量也比较高,所以熟练掌握其 API 也是很有必要的。

写到这里,还有一点我想强调的是,cljs 一些项目是对 JS 的 wrapper,比如我用到的 reagent 就是 React 的一个 wrapper,这就很有可能你需要的功能没在它的说明文档里面,虽然 JS 库里面有,但是你却不知道如何在 cljs 去调用,另一个比较类似的问题是根据文档去操作,遇到了很奇怪的问题,比如应该输出 A,却输出了 B,这时就需要去社区寻求帮助,一般来说都可以在一两天内得到解决,但是也不排除没有解决的情况,我自己就遇到一两个这样的例子,这时就只能去看源代码,这点其实与 Clojure 比较像,比较 Lisp 是个小众语言,所以不建议初学者把一些重要的项目用 cljs 重写,不过对于一些自己个人项目,我鼓励用 cljs 改写,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再使用 reframe 时,了解到了 React 组件生命周期的过程,Reagent 何时会触发 component 的更新,这都是很宝贵的经验。

IDE

Clojure 里面采用 Emacs + Cider 的开发环境非常完美,但是到了 cljs 里面,开发流程没有那么平滑,总是有些磕磕绊绊,也给 cider 提了个 issue,貌似一直没人理,支持确实不好,不过有了 figwheel,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这个缺陷。在 Emacs 里面配置 repl 可参考:

Cider 默认会使用 rhino 作为 repl 求值环境,这个在开发浏览器插件时功能很有限,但是对于查看函数定义还是可以的,不过对于真正的项目,还是建议配置成 figwheel repl,可参考:

总结

到了 2018 年,如果让我列举 Clojure 里面的一个杀手级应用,我觉得会是 ClojureScript。 ClojureScript 项目的 leader swannodette 在其博客里描述了自 cljs 诞生一来的开发历程,通过阅读里面的大部分文章,我感受到 cljs 社区的强大,不断有让人眼前一亮的项目,从 figwheeldevcards,从 re-agentre-frame,从自编译的 cljsPlanckReplete,当然还有 parinfer,他给初学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学习 Lisp。

当我看到 swannodette 也是在受 SICP 的影响后开始了其 Lisp 道路后,我深深感到自己内功的不足,需要更加努力,Keep Coding.

JS 社区里面层出不穷的框架每次都让跃跃欲试的我望而却步,有了 cljs,算是把 Lisp 延伸到了更宽广的“领土”。最近看到这么一句话,与大家分享:

也许 Lisp 不是解决所有问题最合适的语言,但是它鼓励你设计一种最合适的语言来解决这个难题。

出处忘记了,大体是这么个意思。

参考

评论

欢迎读者通过邮件与我交流,也可以在 MastodonTwitter 上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