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metheus 作为云原生时代的时序数据库, 是当下最流行的监控平台之一,尽管其整体架构一直没怎么变,但其底层的存储引擎却演进了几个版本,感兴趣的读者可参考 Prometheus 存储层的演进。本文主要介绍 Prometheus V2 版本(现在主要使用)的存储格式细节,以及查询如何定位到符合条件的数据,旨在通过本文的分析,对 Prometheus 的存储引擎有更深入了解。
说明:本文并不会涉及到查询的解析与函数求值过程。代码分析基于 v2.25.2 版本。
背景知识
时序特点
时序数据的特点可以用一话概括:垂直写(最新数据),水平查。
对于云原生场景来说,另一个特点是数据生命周期短,一次容器的扩缩容会导致时间线膨胀一倍。 了解这两个特点后,来看看 Prometheus 是如何存储数据来迎合上述模式:
|
|
可以看到,数据目录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block,一个时间段内(默认 2 小时)的所有数据,只读,用 ULID 命名。每一个 block 内主要包括:
- chunks 固定大小(最大 128M)的 chunks 文件
- index 索引文件,主要包含倒排索引的信息
- meta.json 元信息,主要包括 block 的 minTime/maxTime,方便查询时过滤
- chunks_head,当前在写入的 block 对应的 chunks 文件,只读,最多 120 个数据点,时间跨度最大 2 小时。
- wal,Prometheus 采用攒批的方式来异步刷盘,因此需要 WAL 来保证数据可靠性
通过上面的目录结构,不难看出 Prometheus 的设计思路:
- 通过数据按时间分片的方式来解决数据生命周期短的问题
- 通过内存攒批的方式来对应只写最新数据的场景
数据模式
Prometheus 支持的模式比较简单,只支持单值模式,如下:
|
|
倒排索引
索引是支持多维搜索的主要手段,时序中的索引结构和搜索引擎的类似,是个倒排索引,可参考下图
在一次查询中,会对涉及到的 label 分别求对应的 postings lists(即时间线集合),然后根据 filter 类型进行集合运算,最后根据运算结果得出的时间线,去查相应数据即可。
磁盘存储格式
数据格式
|
|
chunk 为数据在磁盘中的最小组织单元,需要明确以下两点:
- 单个 chunk 的时间跨度默认是 2 小时,Prometheus 后台会有合并操作,把时间相邻的 block 合到一起
- series ref 为时间线的唯一标示,由 8 个字节组成,前 4 个表示文件 id,后 4 个表示在文件内的 offset,需配合后文的索引结构来实现数据的定位
索引格式
|
|
在一个索引文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几部分(从下往上):
- TOC 存储的是其他部分的 offset
- Postings Offset Table,用来存储倒排索引,Key 为 label name/value 序对,Value 为 Postings 在文件中的 offset。
- Postings N,存储的是具体的时间线序列
- Series,存储的是当前时间线,对应的 chunk 文件信息
- Label Offset Table 与 Label Index 目前在查询时没有使用到,这里不再讲述
每个部分的具体编码格式,可参考官方文档 Index Disk Format,这里重点讲述一次查询是如何找到符合条件的数据的:
- 首先在 Posting Offset Table 中,找到对应 label 的 Postings 位置
- 然后再根据 Postings 中的 series 信息,找到对应的 chunk 位置,即上文中的 series ref。
使用方式
Prometheus 在启动时,会去加载数据元信息到内存中。主要有下面两部分:
block 的元信息,最主要的是 mint/maxt,用来确定一次查询是否需要查看当前 block 文件,之后把 chunks 文件以 mmap 方式打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 open all blocks bDirs, err := blockDirs(dir) for _, bDir := range bDirs { meta, _, err := readMetaFile(bDir) // See if we already have the block in memory or open it otherwise. block, open := getBlock(loaded, meta.ULID) if !open { block, err = OpenBlock(l, bDir, chunkPool) if err != nil { corrupted[meta.ULID] = err continue } } blocks = append(blocks, block) } // open chunk files for _, fn := range files { f, err := fileutil.OpenMmapFile(fn) if err != nil { return nil, tsdb_errors.NewMulti( errors.Wrap(err, "mmap files"), tsdb_errors.CloseAll(cs), ).Err() } cs = append(cs, f) bs = append(bs, realByteSlice(f.Bytes())) }
block 对应的索引信息,主要是倒排索引。由于单个 label 对应的 Postings 可能会非常大,Prometheus 不是全量加载,而是每隔 32 个加载,来减轻内存压力。并且保证第一个与最后一个一定被加载,查询时采用类似跳表的方式进行 posting 定位。
下面代码为 DB 启动时,读入 postings 的逻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 For the postings offset table we keep every label name but only every nth // label value (plus the first and last one), to save memory. ReadOffsetTable(r.b, r.toc.PostingsTable, func(key []string, _ uint64, off int) error { if _, ok := r.postings[key[0]]; !ok { // Next label name. r.postings[key[0]] = []postingOffset{} if lastKey != nil { // Always include last value for each label name. r.postings[lastKey[0]] = append(r.postings[lastKey[0]], postingOffset{value: lastKey[1], off: lastOff}) } lastKey = nil valueCount = 0 } if valueCount%32 == 0 { r.postings[key[0]] = append(r.postings[key[0]], postingOffset{value: key[1], off: off}) lastKey = nil } else { lastKey = key lastOff = off } valueCount++ } if lastKey != nil { r.postings[lastKey[0]] = append(r.postings[lastKey[0]], postingOffset{value: lastKey[1], off: lastOff}) }
下面代码为根据 label 查询 postings 的逻辑,完整可见 index 的 Postings 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e, ok := r.postings[name] // name 为 label key if !ok || len(values) == 0 { // values 为当前需要查询的 label values return EmptyPostings(), nil } res := make([]Postings, 0, len(values)) skip := 0 valueIndex := 0 for valueIndex < len(values) && values[valueIndex] < e[0].value { // Discard values before the start. valueIndex++ } for valueIndex < len(values) { value := values[valueIndex] // 用二分查找,找到当前 value 在 postings 中的位置 i := sort.Search(len(e), func(i int) bool { return e[i].value >= value }) if i == len(e) { // We're past the end. break } if i > 0 && e[i].value != value { // postings 中没有该 value,需要用前面一个来在文件中搜索 // Need to look from previous entry. i-- } // Don't Crc32 the entire postings offset table, this is very slow // so hope any issues were caught at startup. d := encoding.NewDecbufAt(r.b, int(r.toc.PostingsTable), nil) d.Skip(e[i].off) // Iterate on the offset table. var postingsOff uint64 // The offset into the postings table. for d.Err() == nil { // ... skip 逻辑省略 v := d.UvarintBytes() // Label value. postingsOff = d.Uvarint64() // Offset. for string(v) >= value { if string(v) == value { // Read from the postings table. d2 := encoding.NewDecbufAt(r.b, int(postingsOff), castagnoliTable) _, p, err := r.dec.Postings(d2.Get()) res = append(res, p) } valueIndex++ if valueIndex == len(values) { break } value = values[valueIndex] } if i+1 == len(e) || value >= e[i+1].value || valueIndex == len(values) { // Need to go to a later postings offset entry, if there is one. break } } }
内存结构
Block 在 Prometheus 实现中,主要分为两类:
- 当前正在写入的,称为 head。当超过 2 小时或超过 120 个点时,head 会将 chunk 写入到本地磁盘中,并使用 mmap 映射到内存中,保存在下文的 mmappedChunk 中。
- 历史只读的,存放在一数组中
|
|
在上文磁盘结构中介绍过,postingOffset 不是全量加载,而是每隔 32 个。
Head
|
|
- MemPostings 是 Head 中的索引结构,与 Block 的 postingOffset 不同,posting 是全量加载的,毕竟 Head 保存的数据较小,对内存压力也小。
|
|
- stripeSeries 是比较的核心结构,series 字段的 key 为时间线,采用自增方式生成;value 为 memSeries,内部有存储具体数据的 chunk,采用分段锁思路来减少锁竞争。
使用方式
对于一个查询,大概涉及的步骤:
- 根据 label 查出所涉及到的时间线,然后根据 filter 类型,进行集合运算,找出符合要求的时间线
- 根据时间线信息与时间范围信息,去 block 内查询符合条件的数据
在第一步主要在 PostingsForMatchers 函数中完成,主要有下面几个优化点:
- 对于取反的 filter(
!=
!~
),转化为等于的形式,这样因为等于形式对应的时间线往往会少于取反的效果,最后在合并时,减去这些取反的时间线即可。可参考:Be smarter in how we look at matchers. #572 不同 label 的时间线合并时,利用了时间线有序的特点,采用类似 mergesort 的方式来惰性合并,大致过程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type intersectPostings struct { arr []Postings // 需要合并的时间线数组 cur uint64 // 当前的时间线 } func (it *intersectPostings) doNext() bool { Loop: for { for _, p := range it.arr { if !p.Seek(it.cur) { return false } if p.At() > it.cur { it.cur = p.At() continue Loop } } return true } } func (it *intersectPostings) Next() bool { for _, p := range it.arr { if !p.Next() { return false } if p.At() > it.cur { it.cur = p.At() } } return it.doNext() }
在第一步查出符合条件的 chunk 所在文件以及 offset 信息之后,第二步的取数据则相对简单,直接使用 mmap 读数据即可,这间接利用操作系统的 page cache 来做缓存,自身不需要再去实现 Buffer Pool 之类的数据结构。
总结
通过上文的分析,大体上把 Prometheus 的存储结构以及查询流程分析了一遍,还有些细节没再展开去介绍,比如为了节约内存使用,label 使用了字典压缩,但这并不妨碍读者理解其原理。
此外,Prometheus 默认 2 小时一个 Block 对大时间范围查询不友好,因此后台会对定期 chunk 文件进行 compaction,合并后的文件大小为 min(31d, retention_time * 0.1)
,相关细节后面有机会再单独介绍吧。
参考
- Prometheus时序数据库-数据的查询
- Prometheus时序数据库-磁盘中的存储结构
- Prometheus TSDB (Part 1): The Head Block
- Prometheus TSDB (Part 4): Persistent Block and its Index
- Prometheus TSDB (Part 5): Queries
- Prometheus: The Unicorn in Metrics
- Writing a Time Series Database from Scratch
- https://github.com/prometheus/prometheus/blob/main/tsdb/docs/format/index.md